出走。不是拋棄,而是尋找一個更像自己的自己。
-23歲那一年我落腳日本
22歲的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也許開心的準備迎接成為社會新鮮人,或者還正在為找不到工作而煩惱,又或者有點猶豫要不要選擇出走台灣。
大學四年級的我,22歲的那一年,在充滿傳單的凌亂佈告欄中,毫不猶豫撕下那張交換留學生傳單,展開了一場通往夢想的道路。
說起為什麼決定出走的原因,其實起因很單純,無非是想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並在不同的環境下尋找一個未來的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因。記得當初,我撕下傳單的那一刻,被當時我認識的中國交換留學生大罵:「難道你還看不清在二次大戰中,中國是如此被日本殘暴的對待嗎?那歷史教訓還沒教會妳嗎?這麼可恨的國家,你卻還想去那學習,我可真不敢想像!」正是因為二次大戰下的歷史教訓更讓我有了非去日本不可的理由。除了太想了解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政府是如何對日本國民進行總體思想教育外,還得追朔起我第一次我造訪日本這個擁有太陽之子稱號的國度。
2012年,我以未來媒體人的身分受日本政府邀請前往 NHK 等電視台、讀賣新聞社、河北新報社等媒體法人參訪與交流。當時,正是東日本大地震的隔一年,我們參訪各個單位時,終究離不開地震的話題。同為地震大國的我們,除了探討海嘯侵襲及核能災害的新聞處理方式之外,更讓我們熱烈討論的是接下來該如何與自然災害和平共處的話題。但整個過程當中,多數的團員都倚賴著隨行翻譯來與日方進行溝通,而我也不例外。當時的我除了中文,唯一會說的外語就是英語。但在非英語系國家的日本,即便大城市裡有許多的英語看板,能用英語溝通的人還是占少數。平常喜愛與人交流的我,語言不通成了我整趟旅程最大的遺憾。因此,回到台灣之後我便下定決心開啟了我的日語學習之路。
2013年,我再度榮幸被獲選為日本外務省「絆計畫」的團員之一,並前往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區-日本石巻市、南三陸町等地區參訪。有別於一年前的我,我開始能夠用簡單的日語單詞或是句子與日本人交流。這過程當中實在有太多令人動容的故事,及我們必須時時警惕自己的啟示。但這些內容多數是沒有被報導出來,又或者是被扭曲的報導,又或者是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忘記的教訓。因此我希望我能透過我的雙眼所看到和耳朵所聽到的最真實的一切訊息帶給台灣的民眾。由於這個理由,加上為了尋找日本為何在二次大戰中從一個亞洲裡令人稱羨的強國,最後卻變成一個令大家想將它碎屍萬段的戰敗國的緣由,讓我更確信地走向這條道路上。
2014年,抱持著未來總有一天要成為駐日外派記者的夢想,踏上了留學的道路。還記得當時的我一手拿著中華民國護照和機票,一隻手拖著那裝滿台灣味的行李箱,前往登機門的那一瞬間的感動。第一次離開一個我生活整整23年的家鄉,即便有著往夢想前進的喜悅,還是難以壓抑內心中的不捨。我拉起機窗,透過那僅有的微小窗戶,第一次如此拼命的眼都不眨地看著窗外,彷彿害怕就此忘記我們的寶島台灣。看著那因稻田、樹叢點綴而變得翠綠大地,我突然能理解已故的齊柏林先生拍攝《看見台灣》時,不斷地稱讚台灣美的理由。
正當我認為這一切會是一個最完美的開端的同時,殊不知我卻開始面臨一場如同海嘯般的風風雨雨將我的夢想道路吞噬…